牢记初心砥砺前行
——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周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牢记教育初心,谨记教师使命,十四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我是传媒学院的周婧,在山西师范大学的讲台上,坚守教学一线,潜心立德育人已有十四载,这些年来,我始终高标准、严要求,争做“四有”好老师;满怀热爱,全情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我深知,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尺讲台,既是教书育人的微观现场,也是国家振兴、繁荣发展的起点。我始终坚持教书育人初心,坚守立德树人责任,担当新时代教育使命,立师者之范,行师者之责。自2008年以来,我先后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核心课程、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承担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与培养工作,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激情、深刻的感情全情投入到教育与科研工作中。
一、积极进行兼容并包、教学相长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我深知,教育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与不同专业、课程的特色相联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艺术学科,其课程既有艺术性,同时又兼具应用性,是一门较为综合的专业。多年来,我一直教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编剧课程,《电视稿本写作》和《影视写作》相关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稿本写作和剧本写作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独立创作故事和剧本的目的。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以理论与实践相长的教学理念开展了教学改革,从读、看、学、练四步展开教学内容,首先,大量阅读各类经典小说及故事是基础,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发布相关内容进行读书训练,让学生能建构起好故事的基本模式与框架;其次,观看不同类型的中外经典影视作品和片段,让学生熟练掌握影视叙事的思维模式与视听语言;再次,通过对编剧理论的系统化学习,让学生对剧作理论及规律有全面的认知;最后,通过大量的剧本故事、短片故事、情节摹写、人物小传的写作训练,以及邀请业内一线编剧进行课上交流让学生以练促学,最终实现熟练掌握编剧技巧和写作优秀故事的教学目标。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业通过网络课程学习APP进行实时在线交流与反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与《短片创作》等其他创作类课程实现联合教学模式,将《影视写作》课程中的优秀剧本拍摄成视频短片,让剧本实现成果转化。
同时,我所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影视史专题》则以影视历史发展为视角引领学生进入社会史学、近代史等多学科融合的学术研究视野,兼容并包,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学科视野、挖掘学术深度,以专题研究形式,让学生通过文献检索与梳理、主题深度挖掘、成果分享等课程内容与形式,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生的学术论文发表于南大核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上;同时,我指导的2018级研究生毕业论文《抗战时期成都电影放映业研究(1945年以前)》获山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9级研究生毕业论文《近代大连电影放映业研究(1906—1949)》获山西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这些成果的获得是师生共同努力、教学相长的结果。
二、积极开展以德施教、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在工作中,我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播优秀文化。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戏剧影视学科主要培养全媒体节目内容制作、影视创作、文化传播方面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探索,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优秀文化等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课程《影视史专题》的讲授中,以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代如何通过电影宣传抗战思想,以左翼电影、红色电影等专题形式,讲述中国电影百年兴衰史,让学生以电影为切入点进入革命斗争的严峻历史年代,以影史讲国史,以史为鉴;在课程《影视写作》中,则通过情境写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构思创作一部红色题材短片剧本,以小人物身上发生的爱国故事,理解英雄的真实意义,并通过这些训练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观摩影片时也以近年来创作的优秀爱国主义电影、新主流电影为主,在观影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家国情怀也有了更深的体认。同时,以此课程思政为内容参加了山西师范大学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比赛中听取了评委的意见,对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助益。
三、积极投入产、教、学、研融合的科研成果产出
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研究已不仅仅停留于文献案头,更要注重与现实问题的联系,解决时代之问、关注当下之象是人文学科研究的历史转向。基于此,我将科研的重点与产业、教学相融合,积极开展类型电影传播、三晋文化传播、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关注国家、社会、地方的现实问题,提供学术支持。近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IB级别论文1篇,IC级别论文5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教育部规划课题1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3项,省社科联重点课题1项,专著获山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同时,为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与合作导师共同进行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网络与数字时代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分层传播战略和实施研究”的研究工作,并与导师一起合作为地方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撰写智库报告。多年的研究实践让我深感社会人文学科的优秀成果对国家发展、地方建设所发挥重要作用,更坚定了我在科研路上的进取求索。
十四载教学之路,有学生取得进步与成绩时溢于言表的喜悦,也有面临科研难题陷入困境时难以言说的心酸,有与学生共同努力共同成长时不可名状的快乐,也有全情投入备课与教改却未至期待的些许失落。然而,无论挫折与困惑、收获与成绩,都因我身为教师而荣,因我教书育人而荣,更以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