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2019-2020年

经管学院 高文军——以身作则 当好教书匠

时间:2020-11-16  浏览:[]

师德师风就是教师的道德作风,是师之魂,教之基。从教之师若无良好的师德师风,仅凭口语之词难以造就品德良好的天之骄子。倡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自从2003年留校任教,本人不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模范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山西师范大学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定政治方向,潜心教书育人,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履行社会责任,并将之渗透到日常的工作当中。

一、不辞辛苦,勇于担当

良好的师德师风有多维度的表现,其中之一就是不辞辛苦,勇于担当,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2014年,在MPA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中,本人完成了自评报告的撰写,完成了评估简况表的填写,完成了规章制度等的汇总,并与刚刚访学回国的分管副院长赴山西财经大学学习迎评经验,最终学位点顺利通过评估;之后,亦辅助学院领导完成了部分应用经济学评估材料的整理和撰写。2020年,在发生人为不可控突发事件后,本人抛开手头一切事情,与学院相关领导密切配合,从始至终,跑前忙后,积极协调沟通,安抚事件当事人家属,协助多回合谈判,直至双方达成一致,事件得以圆满解决。

二、严慈结合,关爱学生

没有关爱,就没有好的教育。在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严慈结合”,切切实实关爱每一位学生。毕业论文是综合反映大四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论文写作及数据处理方法掌握程度的重要抓手。在实践指导中,发现有的学生态度不端正,初稿“堆砌”成之后,自己都不从头到尾修改一边,就直接交付,把指导教师当成了“苦力”。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一种做事得过且过的行为,如果不加以纠正,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会有很多不良的后遗症,似乎在他们眼里一切都可以“混着过”。于是,在耐着性子,认真阅读、批注其论文初稿的基础上,对学生从态度上、研究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有理有据的严厉批评,要求其必须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让其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任何领域任何时间都必须按照规矩办事。同时,当学生在论文修改中出现任何技术性和知识性疑问时,本人都竭尽全力帮助其解决。“严慈结合”是一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教育方式,一种帮助学生养成按规行事习惯的教育方式,一种能让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的教育方式。

三、思政教育,重在实效

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道德高尚的大学生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现在的大学生极度不喜欢说教式的思政教育形式,这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课堂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因此,本人在思政教育方面,重点采取提供素材、学生思考、教师引导的方式进行,这样利于大学生基于自身的判断,内化与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形态。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投资学》课程教学中,本人及时要求学生收集中美在处理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不同做法,并对二者进行比较,思考在此情形下,为什么我们的政府能够成功应对疫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一向以世界第一自诩的、拥有良好医疗条件和经济水平的美国却在疫情防控方面一败涂地;政府应当如何通过投资来形成对抗疫情与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更加坚信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化了对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理解。这样的思政教育效果是教师顺势而为的结果,是学生自我判断的结果,效果远远好于课堂上的单纯说教。

四、倾己所能,优化硕士生培养

掌握学术论文写作技能和形成服务社会能力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之一。在研究生入学初始,本人会基于数理能力将学生进行分类,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式。数理能力强的,培养其利用数学建模思想进行论文撰写的能力;数理能力弱的,则培养其利用数据统计分析进行论文写作的能力。这种分类培养方式效果显著,有发校IC级别学术论文并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有发两篇北核+南扩级别学术论文的学生,有发一篇北核论文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成果事实上已经超过了许多在校普通老师的成果。除此之外,为了培养硕士生将来服务社会的能力,本人还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横向项目的研究工作,如参加尧都区、浮山县“三五”规划编写项目,参加翼城县、隰县三五规划实施评估总结报告的编写等。通过“学术论文撰写”+“横向课题参与”这种形式的培养,硕士研究生经济上、智力上、情商上和社交上均有一定的提升,掌握了基本的学术论文写作技巧,掌握了政府行文的特点和规律,为其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师德师风应该是教师从教的标配,应该体现在教师具体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当中,应该为在校大学生起到榜样的力量,应该是一种不仅单纯考虑自身发展,还要在单位需要时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一个过程,一种不断提升,永无止境的过程。本人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努力,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科学水平,勇于担当,做好一名“教书匠”,争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教书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