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丽,副教授,从2011年入职成为山西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开始,就明确了自己选择的责任与意义所在。
教育的本质就是用一颗心去唤醒另一颗心。作为“传道者”,我深知,只有自己有理想、有信仰,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点燃学生的理想,用自己的信仰去引领学生的信仰;只有自己有梦想,才能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现阶段,我们的崇高理想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我们的崇高信仰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崇高梦想应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这样的理想、这样的信仰和这样的梦想,才是主旋律和正能量,才能感化和引领我们的学生。那么,如何将我们所坚守的理想、信仰、梦想传递下去呢?在我看来,无疑需要依靠教育的力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唯有脚踏实地读书学习,畅游在古今中外经典名作提供的智慧海洋之中,不浮躁,不盲从。
历史学院有一个读书组织,春秋读书会,自1999年创办以来至今,便以“读书、思考、写作”为宗旨,师生共聚一堂,畅谈读书心得,思辨史事史观,文史哲政、社会心理皆有涉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畅游书海、纵情求知的交流平台。在两周一次的读书会活动中,风雨无阻,在带领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智慧的提升,更是我所坚守的理想、信仰、梦想的传递。这个在我设计的《中国古代史》(下)的线上教学中,也时刻体现到这一点。我指导学生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通过引导学生们读经典以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以文化自信带领大家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一切为了学生,坚守教育初心不动摇。对学生,严而有理,爱而有度,严爱相济,以心换心,用爱传爱,每年的毕业季,学生一声声深情的“刘老师,我们爱您”这是对我工作的最高肯定。
立德垂范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之师表的地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教育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2013年教师节,他指出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几年来,为了贯彻落实上述精神,历史院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相比辅导员制,导师制中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有效,它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推动学生的全面进步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意义。我是本科生导师制的积极践行者。每一年,都有4-8名的大一新生成为直接手把手指导的对象,我与学生们定期见面,或规划大学生活,或深聊理想人生,或畅谈读书心得,不一而足。这期间,有指导,有督促,有解疑,也有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教以来,不仅在科研上兢兢业业,在教学上更是勤奋有加,不仅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教学会议,曾多次参与全国高校师资网络培训,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参与“高校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更是深深感触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策略”对当下课堂的重要意义。在我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储备、教学责任意识、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及其人生的经验与智慧,反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师”这一角色,应该向“教练”“导师”的角色转换,或者更像一位良师益友。也就是,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姿态居高临下与学生对话, 而是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一切为了学生,我坚定立德树人不动摇。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思政教材的编写工作,2019年4月,我参与编写的《三晋文明十三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18年5月,我讲授的《中国古代史》成为山西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试点课程;2017年,我指导学生参加第五届历史学本科教育基本功大赛说课二等奖;2016年,我指导学生参加山西师范大学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潜心治教,乐思善学,与时俱进。自2016年起,我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教学,将感触与认识凝结成文,发表刊登,呼吁改革,我“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在我看来,新时代教师只有潜心治教,乐思善学,与时俱进,唯有秉承匠心精神,才能把主题教育激发的热情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磨炼教书育人本领,淘汰“水课”、打磨“金课”,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火花。一切为了学生,坚持课堂改革不动摇。由我创建的校级优质课程《中国古代史》(下),充分借助教学平台和智能终端,逐步实践翻转课堂,三年来,登录人次已经突破100万人次,成为我院首批“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2019年我校“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主题征文活动二等奖。
入职以来,我在教学上锐意进取,课堂教学改革取得较大的进步:(1)完成了《中国古代史》(隋-清)、《史学理论与方法》两门课程的线上建设。(2)2017年10月,中国古代史(隋-清)成为山西师范大学优质课程建设项目;(3)2019年9月,成为山西省高等教育精品共享课程培育课程。
科研方面,我主持并参与省级项目多项,在黄河沿线古村落的考察与调研中,为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近三年来,致力于研究地方文化研究,相关的成果在陆续刊发:(1)2020年,《裴氏家谱的复原及其相关问题研究》(3.5万字)一文,刊发于北京大学出版的《唐研究》25卷上。(2)2019年其撰写的《苏州通史》(唐代卷)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成果曾荣获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七届胡绳青年学术奖。(3)2016年,其科研成果荣获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百部(篇)工程”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