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激情,主动作为,赓续文明薪火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孟德腾“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我是文学院教师孟德腾,2003年7月硕士毕业后应聘到山西师范大学,担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弹指一挥间,22个年头已经过去。回顾22年来的高校从教历程,一路走来,可谓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时光匆匆而逝,一去不复返,但我对教学工作的赤诚之心却未曾改变,而是历久弥坚。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立德树人”,这一问题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一、爱岗敬业,三尺讲台上燃烧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那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并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我觉得上课只有充满精气神,才能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激情回报,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来讲,教师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活动往往使学生产生对这一门课程的热爱,激发其内驱力,最终变成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二、与时俱进,教改洪流中主动作为
语言学课程属于理论课,内容没有任何情节,知识点极其琐碎,要讲好确实不易。对我来说,这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曾写过四句话来描述课程讲授情景: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份讲义PPT。
学生被动变容器,教学之间两层皮。
面对这种状况,我苦苦思索,不断反思其中原因,寻求“台上教师喋喋不休,台下学生昏昏欲睡”的破解方式。“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经过思考、酝酿,与同行反复讨论,我悟出一些道理,那就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突破口,才能改变令人尴尬的教学现状,达到学生爱听爱学的目的。
首先是依托教材,有所超越。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深加工,有所取舍,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照本宣科。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教师既要吃透教学内容、熟知教学方法,还需要搜集大量的素材,为我所用。在教学中,既要依托教材,又要善于超越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课才能讲活;如果浅尝辄止,教学内容拓展不开,拘泥于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课堂教学极容易陷入“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怪圈。
其次是关注语言生活,延伸教学内容。作为一名语言学教师需要有敏锐的捕捉力,细心观察、广泛搜集、精心遴选各种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语言用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一个精当的用例能够以一当十,启发性较强,透彻地说明问题,使课堂生动有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生互动自然而融洽。就语言类课程而言,这种延伸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向现实社会延伸。我在网络课程中专门链接教育部语用司和语信司,让学生及时了解我国语言方面的宏观政策和相关法律,特别增加“‘一带一路’语言铺路”“语林啄木鸟”等板块,大大拓宽了学生眼界,激发了学生关注语言的自觉性。
向经典名著延伸。为了给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话题,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我倒逼自己进一步重温了系列名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少文学作品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语言材料。例如唐代朱庆馀《闺意呈张水部》,其诗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备课过程中,我突发灵感,就利用这首诗用来讲解《语言学概论》中“语境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理解了语境的内涵,还使文学鉴赏能力得到提高,收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山西师范大学始终把教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校对教学的支持使我信心倍增,干劲十足,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不断探索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作为负责人,2022年《语言学概论》被认定为山西省一流课程,《认知语言学导论》获批2023年研究生精品在线课程。
三、牢记初心,杏坛耕耘赓续文明薪火
“立德树人”就是教育的初心,更是每一位教师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如何衡量教育的成效,这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以为,成功的教育不仅是给学生课堂上讲了多少东西,更重要的是多年以后学生头脑里还能剩下多少东西。反思自己22年的教学实践历程,我越来越认识到,若干年以后,作为一个老师,除了专业知识之外,你能够用自己的言行给学生留下对生活的热爱、对学术的浓郁兴趣和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这无疑将是学生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位卑未敢忘忧国。”我是教育战线上的普通一兵,始终把教学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不敢有丝毫懈怠。我秉持“低头拉车、抬头看路”的理念,既注重理论提升,精读《爱弥儿》等教育名著,为自己提供精神营养;又兢兢业业,上好每一节课。学生有的考上理想的学校继续深造;有的走向世界各地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工作,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的毕业后担任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工作并成为骨干教师。看到学生们茁壮成长,我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什么比学生桃李满园更欣慰的事情呢?
“立德树人,德业双馨”,做一名“四有”好老师,潜心教学,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这是我孜孜不倦的人生梦想。有学校、学院领导的殷切关怀,有同事的真诚帮助,我觉得自己比以往更多了一份执着,多了一份成熟。我将严格恪守师德师风,站稳站好神圣的三尺讲台,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苦练内功,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和吸引力,为学校的辉煌增光添彩。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山西师范大学是我展开生命画卷的地方,我深沉地爱着这片热土。思政街莘莘学子,充满活力;毓秀湖波光粼粼,惹人心醉。有一天,在去上课的路上,沐浴着金色的晨曦,我不断咀嚼着“毓秀”这个词语的深刻含义,亚圣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名言在脑海里反复萦绕,伴随着毓秀湖畔莘莘学子晨读的琅琅书声,我迈着坚定的步伐,怀着无比快乐的心情,健步向教室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