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守初心,无私奉献铸师魂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慧玲“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张慧玲,女,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校从教二十余年,一直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兢兢业业、认真工作,性格开朗、关爱学生。春风化雨,以自己的思想与情怀滋润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心田,同学习、共进步。
一、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时刻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标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事业,和太原市实验中学“刘琦名师工作室”建立研究共同体,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索研究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技能。
关于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那么,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呢?如何真正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育人成效呢?围绕这些问题,我不断思考探索。认为仅靠教师居高临下的“灌输”和“干巴巴”的说教,是达不到好的育人效果的。教育本身就是育人育心的工作,育人的工作、尤其是影响和引导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工作,也就是常常所强调的“进头脑”,是需要“用心讲”的,只有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以平等姿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才有可能取得学生的认可和认同,这是实现“讲深、讲透、讲活”的基本前提。基于这些思考,在教学中,我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积极认真备课,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运用“课堂+实践+网络”及翻转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及积极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圆满完成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
结合教学工作,申请了两项省级教改项目,一项是“高校思政课红色故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另一项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研究——以多模态学习理论为视角”。撰写并发表了相关教改论文。
二、以身作则,勇挑重担
为师之道,无远弗届。在担任辅导员期间,日常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陪伴学生晨读、晚自习、体育锻炼。针对每个学期主题开展课前十分钟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介绍家乡、讲解时政热点。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训练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锻炼让学生无论是在考研面试还是就业面试中不再怯场、游刃有余。每月开展“读一本好书”读书交流会,日常进宿舍查卫生、开班会,了解学生思想及生活实际,对有思想困惑的同学做到一对一心理疏导。对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实质性的生活帮扶,鼓励同学们积极努力考研就业。值得一提的是在担任思政专业1202班辅导员时,在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这个班报考45人,录取35人,达线率为86.7%,录取率77.8%,在考研录取的35名同学中,其中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985、211院校的高达26人,这是我带班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2023年5、6月份,思政专业2101班辅导员被抽调到学校相关部门工作,受学院党委委派,我临时接任2101班辅导员工作,无偿工作两月有余。在工作期间,重点做好王某某同学的思想工作,通过课前、课后沟通交流、与其母亲微信交流,早晨7:30查早课、晚上查晚课、宿舍查岗、拍照留痕等方法,终于让王某某同学走上正轨,于今年六月份顺利毕业。在担任辅导员期间,荣获2006年度山西省优秀班主任称号(山西省教育厅);荣获2005—2006学年度“模范学生政治辅导员”称号(山西师范大学);荣获2011年度山西省优秀辅导员称号(山西省教育厅);荣获2010—2011学年度“模范辅导员”称号(山西师范大学)。
在新冠疫情期间,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拿上行李凌晨入校,后被分在学生16号宿舍楼当志愿者,主要工作是给学生发放抗原检测相关材料,发放一日三餐饭菜,陪伴需要看病的女生前往校医院诊治,维持核酸检测秩序,同时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期间,我始终关心爱护学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了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
此外,疫情期间,为了缓解学生的精神及考研压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我结合自己多年带班经验为学生进行了考研经验分享会,围绕考研动机、目标院校选择、资料准备、学习方法、时间安排、计划制定等方面,给予了同学们考研辅导,使学生对考研形成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了解。用实际行动做好学生温情的“守护者”和贴心的“引路人”,实现“大思政”育人。
三、求实创新,科研促教
教学支撑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在学术研究上,坚持把握熟悉相关学术热点和学术前沿知识,不断总结分析,积极申报各类项目,主持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西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及省级、校级教改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多项。出版学术专著《中学德育课程改革研究》一部,参编学术著作三部,在《光明日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部分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光明网等全文转载。其中,《中学德育课程改革研究》获第二届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简论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能力结构”一文,获山西师范大学2009~2010学年度理论研究奖。
教学之余,我认真指导本科生、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定期召开组会,让学生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理清研究思路,选择研究方法,督促学生认真撰写及修改论文,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此外,我特别关注山西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德育引领作用,致力于研究、发展、传承和弘扬山西红色文化,指导学生运营“晋师红色小分队”公众号,宣传弘扬山西红色文化。指导马院山西红色文化创研社开展“岢岚县乡村振兴+红旅”的实践调研,得到当地多家官媒报道,收到了较好成效。
总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忘初心铸师魂、牢记使命正师风,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以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倾入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情,展现一名马院思政课教师的良好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