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润心,静待花开
----------山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志刚“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我是心理学院的王志刚,是一名平凡的教师。有幸大学本科时就进入母校学习,师大“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和恩师们的谆谆教导坚定了我成为一名优秀高校教师的决心。2002年毕业留校至今,我已在学校工作23年。这些年来,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不忘初心,始终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一直从事心理学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课以及全校师范类专业教育心理学公共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努力从事科研工作和学生指导工作,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教育情怀,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规划职业发展,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激发内驱力,让学习成为“自觉追求”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是“催出来的”,而是“引出来的”。面对部分学生“为考试而学”的被动状态,我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结合起来,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
在《管理心理学》课堂上,我组织开展案例教学,设置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挖“坑”,下“锚”,让学生在深度进入角色情境的状态下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不是任务,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针对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我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辅导,利用电子邮箱、微信群+课下交流的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你认为这个管理现象背后的心理规律是什么?”“如果你是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主管,会如何设计解决方案?”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这些年来,我指导的学生中,有20余人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
二、厚植教育情,让初心扎根“理想土壤”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情怀的教师走不远。”“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我常常教育学生的话。日常教学中我经常渗透教育情怀的培养,带学生走进学校、走进特殊教育机构开展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感受“教育的温度”。
留校任教以来,我多年指导学生的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上到高中、初中,下到小学、幼儿园。看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一名学生在实习手册中写道:“以前觉得‘教师’只是一份职业,现在才懂,它是能改变命运的光。”我把具有代表性的日志整理成册,在实习动员和总结的时候进行分享,让更多学生体会“教育者的价值”。我还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分享,用“红丝带学校的坚守”“用爱心陪伴特殊儿童成长的老师”等真实故事,让学生明白:教育情怀不是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三、锤炼硬本领,让专业成为“立身之本”
作为师范专业教师,我始终认为“专业能力是教师的‘底气’”。通过精研人才培养方案,我将自己的几门课放在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性思考和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培养目标、前后期开设课程、毕业要求、就业趋势之间的关系,设法将“案例分析”、“统计测量”、“数据分析及解读”等实训环节融入课程,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悟”。
针对“专业技能弱、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多所实习基地“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从活动设计、组织安排、技能训练、效果评估等方面逐一指导。结合学院实施的“双导师制”,我积极与创新创业导师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困惑与实际需要,加强辅导,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专业技能。近三年,我指导的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佳绩,几十位顺利考上硕士研究生。
四、领航人生路,让规划照亮“职业方向”
“很多学生迷茫,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不知道‘往哪走’。”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从大一开始就为学生指引成长路径。
在开设的“人际交往心理学”、“师生交往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课上,我不仅对大一学生的入学适应、大二学生的发展迷茫进行指导,而且介绍SPM和16PF让学生进行自测,增强对自身能力和人格的了解,对大三的学生进行加德纳多元智能和霍兰德职业测评,让学生了解人职匹配理论,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与职业倾向。针对想考研的学生,我帮他们分析不同院校专业特点,指导复习计划;对有意创业的学生,我帮他们联系创新创业导师和行业专家开展座谈,解答学生的种种疑问。
五、守护心阳光,让成长充满“温暖力量”
“教师自己要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出阳光的学生。”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用爱心、耐心和同理心做好学生的“心灵守护者”。
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要么上课走神,要么翘课,出现心理问题的征兆,提出退学。我发现后及时了解情况,多次找她谈心谈话,用心倾听她的困惑和忧虑,积极支持她寻求帮助,协调家长宿舍舍友、班里同学、团委学生会对她给予关心。让她相信“挫折和困难是暂时的,不是自己的错,我们会一起面对”。慢慢地,这名学生走出阴霾,重新投入学习,顺利毕业。毕业三年后从信箱里看到了她写给我的一个纸条:“谢谢您帮助我完成学业,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日常工作中,我通过班会、宿舍走访了解学生状态,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压力的学生及时疏导,用为学生筑牢心理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