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师德师风”先进个人 >> 2025年 >> 正文
2025年

皇甫立慧-体育学院-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25-09-09  浏览:[]

春风化雨 润泽无声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院皇甫立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我是体育学院的皇甫立慧,一名平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2014年秋九月,当我第一次以体育教师的身份站在山西师范大学的田径场上,微凉的秋风拂过面庞,面前是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青春面庞,他们好奇的目光让我既感到热血沸腾,又忍不住手心冒汗,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田径场上的跑道,看似周而复始,却每一天都书写着不同的故事。如今,当初的忐忑早已化作从容,但每当晨光洒满跑道,看着学生们挥洒汗水的身影,听着此起彼伏的加油呐喊,那份最初的教育热忱依然会在胸中激荡。

一、教育初心的萌芽与坚守

在求学期间,我的导师曾教导我:"体育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人品的塑造。"这句话成为我执教生涯的座右铭。2014年毕业后,我怀着满腔热情到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任教,这十一年来,我始终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在体育教学岗位上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每天清晨七点半,当校园里回荡起轻快的晨间旋律,我总会准时出现在操场中央,整理好教学器材,迎接即将开始的第一堂课。这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已经伴随我走过了十个寒暑。从最初面对学生时紧张得连哨子都吹不响,到现在能够游刃有余地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岁月带走了青涩,却从未带走我对体育教育的那份赤诚。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

《体育与健康》作为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我时刻面临着因学生体质差异带来的教学挑战。不同专业、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齐聚课堂,有的体能充沛,有的则存在各种健康顾虑或运动障碍。

记得2018级的小李同学,体型偏胖,体能测试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第一次测试时,他跑完100米就气喘吁吁地坐在了地上,眼神中充满了挫败感。我没有简单地给他一个及格分数,而是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每周三次,我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场地,陪他进行适应性训练。"不要和别人比,只要比昨天的自己进步就好。"一年后,小李不仅体重减了15公斤,还能够轻松跑完2000米。他在给我的留言中写道:"老师,您让我明白体育不是竞技,而是战胜自我。"

在健美操选修课中,21级的小王同学第一次上课时就躲在队伍最后面。她红着脸告诉我:"老师,我肢体不协调,跳起来像机器人..."看着她笨拙地模仿基本步伐的样子,我没有要求她立即跟上进度,而是设计了特别的训练方案:先分解每个八拍动作,再配合节奏感训练。课后,我经常留下陪她加练,用手机录下她的动作,一帧帧分析改进。记得有次下雨,我们在室内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一个转身动作,汗水把地板都打湿了。期末的展示课上,小王主动要求领操,当她流畅地完成整套动作时,同学们自发鼓掌,后来她在日记里写道:"原来笨拙的机器人也能跳出优美的舞蹈,谢谢老师让我发现自己的身体会说话。"

每当看到学生们突破自我时,我的心里就像春天的田野绽放出朵朵鲜花。看着他们红扑扑的脸上绽放的自信笑容,听着他们兴奋地分享"老师我做到了"的喜悦,这份感动就像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作为教师的每一天。

三、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

传统的体育教学更注重统一标准,容易忽视个体差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尝试引入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将训练内容分为基础、提高、挑战三个层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的强度下获得进步。起初遇到了不少质疑:"体育课就应该统一标准,分层教学太麻烦了。"但我坚信,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提高了10%。

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主编了《瑜伽教学与形体训练》,这本教材创新性地将传统瑜伽体式训练与现代运动科学相融合,不仅系统讲解了各类瑜伽动作的要领,更开创性地设置了"运动处方"特色章节。在这个章节中,我针对大学生常见的体态问题、心理压力等实际情况,设计了包括"减压瑜伽序列"、"改善圆肩驼背的体式组合"、"考前放松练习"等十余个针对性训练方案。每个方案都配有详细的运动强度分级、注意事项和效果评估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个人体质状况和锻炼目标,自主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让很多原本对运动望而却步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动作捕捉技术,将学生的瑜伽动作实时转化为三维运动数据,帮助他们更直观地发现动作偏差;开发智慧课程平台,实现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教学。记得第一次使用动作捕捉系统时,学生们看到屏幕上自己动作的3D模型和实时运动轨迹,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一位学生在课后反馈中写道“通过数据可视化,我第一次直观理解了自己的动作问题。这些数字化手段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让体育课堂焕发出科技的魅力。”

四、体育思政的生动实践

实践教学中,始终将"以体育人"的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在瑜伽课程中,比如讲授平衡类动作时,引导学生思考:"想要在动荡中保持平衡,需要保持“专注”的定力,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学生们在保持体式的同时,眼神中常常流露出一丝顿悟的光芒。

在团队训练环节,我特别设计了"信任支撑"双人瑜伽。通过双人瑜伽体式互相支撑,必须默契配合才能保持整体平衡。课程结束时,我们会一起讨论:"个人的完美动作与团队的和谐统一,哪个更重要?"这样的互动常常引发热烈讨论。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还设计了"青春正能量"特色课程。在"破茧成蝶"体式组合中,通过脊柱流动动作,配合播放《我和我的祖国》音乐,引导学生在身体舒展的同时,思考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的关系,许多学生在课后反馈中表示,这样的体育课让他们对家国情怀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五、科研促进教学的探索

科研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2022年,我主持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融入与利用研究》省级教改课题以及“十四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构建了"三维五环"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想引领、技能传授和素质培养有机融合。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带领团队开发了10个思政主题教学案例,如将"女排精神"融入团队协作训练,用"长征精神"设计耐力跑课程等。这些案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田,课题成果在校内推广后,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基于大数据分析,我们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开发的"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库"为全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并获得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山西赛区二等奖、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大赛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让体育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六、师生情谊的温暖记忆

十一年的教学生涯,最珍贵的莫过于与学生们建立的深厚情谊。每年教师节,收到已经毕业学生的问候;在校运会上,看到曾经体育困难生自信地站在起跑线上;在校园里,听到那一声声亲切的"皇甫老师"——这些都是我坚持的动力。

2020年疫情期间,开发抗疫瑜伽系列教程,访问量多次破平台上限,帮助无法到校的学生保持锻炼,成为疫情期间师生健康干预范本,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标杆项目,教育在这场特殊的考验中,实现了真正的双向奔赴。

结语:继续前行的力量

在这条教育之路上,我愿永远做学生的引路人和同行者,用专业诠释责任,用爱心传递温暖,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教师的初心使命。因为我知道,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而我,正享受着这份修行带来的每一份感动与成长,当那个曾经躲在角落的胖女孩自信地站在领操台上,当内向的男生在篮球赛中为队友呐喊助威,我深深体会到体育教育的魔力——它不仅强健体魄,更能唤醒灵魂,这些温暖的瞬间,都化作我继续前行的力量。我愿永远做学生运动生涯中的"陪跑者",在他们踉跄时扶一把,冲刺时喝声彩。用专业的指导传递责任,用温暖的陪伴诠释师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这片绿茵场上,我们播种的不仅是运动的技能,更是坚持的勇气、协作的精神和永不言弃的信念。这条路,我会带着最初的热情一直走下去,与学生们一起,在汗水中书写青春的篇章,我将持续坚守体育教育的初心,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注重体育精神的传承,用专业和爱心,陪伴学生健康成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