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育沃土,践行师德初心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家淑珍“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我是地理科学学院的家淑珍,是一名平凡的教师。自 2014 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已在教育岗位上度过了 11 个春秋。这些年来,我始终怀揣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坚守育人初心不曾动摇。“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铮铮誓言,是我从教路上的行动指南。一直以来从事地理科学本科生基础课和地理信息科学本科生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沉心钻研教学方法,主持一项校本级教学改革项目,一项校级普通本科教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科研方面主持一项省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教研相长。同时,我还担任本科生辅导员,陪伴学生走过从入学到毕业的成长历程,成为他们求学路上的引路人与守护者。
一、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生动课堂
学好专业课是每个学生的职责,而教好专业课是每个任课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我所带的两门专业课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遥感导论》,这两门课程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兼具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传统的 “板书 + PPT” 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抽象,常常出现 “上课听懂下课忘”“理论懂了不会用” 的现象。为破解这一教学难题,我始终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多年来持续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努力让专业课程真正 “活” 起来。在课程整体设计上,我经过反复实践与优化,构建了 “理论讲解 + 软件实操 + 案例分析” 的三维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壁垒。
理论讲解环节注重 “深入浅出”,将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比如在讲解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时,会结合学生日常使用的手机拍照功能,对比不同光线条件下拍摄效果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电磁波波长与地物反射率的关系,让抽象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软件实操环节课堂上,我会结合当周的理论知识点布置针对性的实操任务,让学生在实验室现场操作,我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针对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 ArcGIS)、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如 ENVI)操作难度大、步骤复杂的问题,我利用课余时间精心录制了 30 余节微课视频。这些微课按照软件功能模块分类,将复杂的操作步骤分解为若干个直观的演示片段,每段视频控制在 5-8 分钟,既便于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又能精准定位所需内容。我将这些微课上传至在线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随时在线观看、反复练习巩固。
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引入 “项目式学习” 方法,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我精心筛选了公园优化选址、太原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监测、汾河流域生态环境评估等与当地发展密切相关的真实案例作为教学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数据采集(包括实地调研、遥感影像获取)、数据处理(图像校正、数据入库)、数据分析(空间分析、变化检测)、成果可视化(地图制作、报告撰写)等完整环节,真正体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全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更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课程思政,培养家国情怀
新时代的高校教师,除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外,还应肩负起“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使命。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涵养家国情怀、树立责任担当,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遥感导论》虽为理工课程,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涵。多年来,我坚持 “以理说理、融理于情” 的理念,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让思政教育如春雨般浸润学生心田。
地理学科天然与国家发展、生态保护、领土主权等重大议题紧密相连。在《遥感导论》课程讲解卫星遥感技术时,结合我国遥感卫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讲述科研工作者克服国外技术封锁、自主研发卫星系统的故事,让学生在了解专业技术的同时,深刻体会 “科技自立自强” 的重要意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中 “空间数据采集与管理” 章节,蕴含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思政元素。以我国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为例,向学生展示普查工作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采集数据的影像资料,讲述他们为了获取精准的地理信息,在高原缺氧地区、荒漠戈壁中坚守岗位的故事。“每一个地理数据背后,都承载着测绘人的责任与坚守。” 我对学生说,“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关乎国家规划、民生保障的重要依据,来不得半点马虎。”
课堂思政不是简单的 “专业知识 + 思政口号”,而是要找到专业与思政的契合点,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厚的情感打动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耕课程思政建设,让《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遥感导论》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的沃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读懂中国、爱上中国、建设中国。
三、科研教学相融,实践育人为本
作为高校教师,我始终认为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11 年来,我深耕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积极承担省级科研项目,坚持用科研创新反哺教学实践,让学术探索成为课堂教学的鲜活素材。
2023 年,我主持的省级科研项目获批立项。为获取精准的第一手数据,我开展较长时间的野外考察。足迹遍布山西 11 个地市,穿越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对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实地核查与采样。
项目实施中,我特意选择了一些本科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全程参与数据采集、整理与初步分析。从教学生使用 GPS 定位仪记录点位,到指导识别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再到训练数据校验方法,我手把手传授科研方法,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数据异常分析中激发创新思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专业知识的实践价值。
四、投身竞赛浪潮,提升综合素养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竞赛为纽带提升教学实效。每年精心筛选优秀学生组建 GIS 竞赛团队,围绕全国高校 GIS 技能大赛等赛事开展专项指导。从选题立意到技术实现,逐组打磨方案,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空间分析、地图制图等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近年带领学生完成 10 项参赛作品,同时,我坚持 “教学相长”,主动参与行业竞赛提升自身能力。2025 年参加第五届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个人赛,获一等奖。参赛过程中接触的前沿技术和教学理念,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更新课程案例库。通过师生同赛共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实现了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的双向提升,推动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11 年风雨兼程,11 年初心不改。在未来的教育路上,我将继续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指引,在教学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科研攻关的征程中勇毅前行,在育人育心的使命中温暖坚守,努力成为一名让学生喜爱、让学校放心、让社会满意的人民教师,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理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